班主任应该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
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,会受到环境的影响。学生也不例外,他们受到的教育来自三种环境,即学校环境、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。家校合作能否成功并限度地发挥作用,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其中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因素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,为了取得家长的配合、支持,应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家长的沟通。与家长沟通好了,家长可以理解、支持学校的工作,可以取得家校协同教育的良好效果;反之,如果班主任不善于和家长沟通,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,费力不讨好。那么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呢?
一、掌握沟通的重要性
资料显示:“在我国,约32%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,原因是多方面的,分别来自家庭、社会、学校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。而在这其中,学习压力感是造成此问题主要的原因。有一位女生说道:‘我觉得自己很无能,一看到父母对我充满希望,就非常难过,总觉得对不起他们。我也在努力,可不知如何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。现在我一看到书本就烦,不想学了。’你觉得这是家长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? 家长对孩子的希望或要求,往往会形成很大的压力。然而家长的希望确实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。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,再正常不过了。只是,家长应该把自己美好的愿望表示为对孩子的一种鼓励、期待,让我们觉得家长对自己有信心,即使暂时的失败也不会畏惧。这就需要我们掌握良好的沟通方法,并及时和家长沟通,对于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非常关键。 ”
二、沟通技巧,有效为本。
在新生入学时,班主任与家长接触是比较频繁的,交流的机会也多,但并不见得与家长的沟通都是有效的,也不一定都产生了教育的合力。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要把握好的,否则事倍功半不说,还有可能导致家园关系破裂,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。
1、不同类型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。
每个家庭都是非常有“个性”的。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,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、素质和修养都不同,因此,我就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。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情况调查分析,对家长的文化水平、职业 状况、年龄、家教思想、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。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,就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,不同的沟通内容。例如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家长,我就坦率地将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,并主动地请他提出教育孩子的措施,认真倾听他的意见和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,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;二是对于那些比较溺爱孩子的家长,我就首先肯定其孩子的长处,给予真挚的赞赏和肯定,然后再用婉转的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,诚恳而耐心地说服家长采取更好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。
2、要善于聆听,并积极地给家长以反馈,注意在表情、体态、语言上支持、鼓励家长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如注视对方的眼睛,用简短的话语回应对方,用点头表示认同等,使家长感到教师是真诚的,从而愿意与教师进一步交换意见。同时,教师在聆听的过程中,还要及时了解家长的需要、困难,从而有针对性地与家长讨论。
3、信任尊重家长,做到胸襟开阔。
当学生有错时应与家长取得联系,但要理解家长的难处,不能训斥家长,不能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。要尊重家长的情感,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,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。对于学生的学习,不给家长增加负担,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。不歧视后进生家长,应一视同仁,平等对待。家长对班主任或学校工作有意见,抱着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的态度,做到宽容大度,胸襟开阔。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。
三、通过多渠道,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沟通
1、定期举行家长会
2、这是学校与家庭的集体工作方式,创造条件,请家长到学校来参观、听课、座谈。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,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,参与并指导学校工作。学校通过会议,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,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,听取家长的意见。共同研究改进工作,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。举行会议前要有充分准备,目的要明确,内容要充实,中心要突出。会议时间的选择要周密考虑,便于家长出席。
3、进行电话访问
4、在和家长进行电话沟通时,应该多赞美,少批评。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,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,所以,老师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、成就,例如:“这孩子长得很可爱”、“挺聪明的”,家长在听了这些好话后,自然较听得进去老师诉说孩子的其他缺点,以及需要父母加强管教孩子的种种了。
5、因人而异,运用共同语言
6、老师如与家长语言不通,或受教育程度不一致,不注意语言的运用,就难以沟通。对于受教育程度低,平常也不关心教育的家长,老师要转化成家长能理解的语言,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。
7、临时性的会议
8、家长有时在路上遇到老师,直接来校找老师,气氛可能是平和的,也可能是紧张的;家长可能是温和理性,也可能蛮横无礼。由于这种会议并不在老师计划之内,在毫无准备、资料掌握不全的情况下,教师尤宜慎重其事。首先,了解家长的来意。也许家长会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,也许会迂回地询问某件事情的经过。老师可礼貌地询问对方对该事件的了解情况及看法,掌握他的会谈目的。其次,对家长的感受表示理解。不必急于与家长进行辩论,只需专心聆听,了解他的感受。并表示理解他的心情,肯定他的用心。等心平气和后再进行解释。,表达对学生的关心。家长真正关心的是:老师是不是关怀我的孩子。不管何种沟通方式,都应让家长觉得老师关心自己的孩子。
四、家访的注意事项
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,注意从多方面收集学生的信息,设计和家长交谈如何切入主题、如何结束,如何谈学生的优点和问题,总结自己在交谈时方法是否得当,还考虑如何向学生和其他教师反馈约见家长的情况,要思考自己以后在和家长交谈时需要改进和注意的方面。请任课老师陪同。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,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。但教师家访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:
1、家访要以表扬为主
教师的称赞可以让家长感到高兴,也会让家长更加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。因此,教师在家访时要以表扬为主,不要当众责备学生的缺点或是询问学生的不足之处。相反地,教师应该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,并鼓励家长继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。
2、倾听是教师“家访”的艺术
真挚的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灵,让交流和沟通更容易也更愉快。教师应该放下“教育权威”的架子,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,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。这样做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到更多的信息,还可以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信任。
3、沟通需要时间,不能急于求成
无论学生还是家长,都不要“急于求成”,沟通需要很长时间。教师应该认识到一次或几次的沟通可能无法解决问题,需要有耐心和恒心,持续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。
4、“家访”时要注意方式、方法
对孩子共同的爱是沟通的基础。教师应该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,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和期望心理,改变放任不管的态度,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教育孩子的活动。同时诚恳地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,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,从而增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,增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感情,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。在说到孩子的优点时要热情,有力度,而再说缺点时语气要委婉,这样就会让家长对孩子有信心。只要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,他才会主动地与老师交流,配合老师的工作。
五、提升沟通效果
1、利用反馈
有效的沟通需要教师在过程中经常了解反馈信息,这样可以减少误解和信息不准确的问题。教师通过运用反馈,能够更好地理解家长的需求和期望,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。
2、简化语言
清晰明确的语言有助于避免沟通中的障碍。教师应该注意措辞并组织信息,以便家长能够轻松理解。同时,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家长的背景和特点,使用易于他们理解的语言,以促进更好的沟通。
3、积极倾听
倾听是沟通的重要技能。教师需要学会积极倾听家长的需求和意见,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。通过积极的倾听,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家长建立信任和理解的关系。
4、控制情绪
情绪在沟通中可能会影响沟通效果。因此,当教师或家长情绪不稳定时,暂停沟通。在情绪平静后再进行沟通,以确保沟通的顺利进行。
5、注意非言语提示
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同样重要。教师的行动和语言应该一致,以强化沟通效果。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非言语提示,确保它们传达出与言语相同的信息,以避免产生误解。
通过以上策略,教师可以提升与家长的沟通效果,建立更紧密的关系,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。